日期:2025-11-05 06:48:00

红军长征绝对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座难以磨灭的巅峰,除了这个,还有四渡赤水、飞夺泸定桥、攻占天险腊子口。这些中的任意一件,当时放在世界任何一支军队身上,都难以完成。
关于红军长征中最惊险的时刻,大家议论纷纷,不少人都说是四渡赤水或者飞夺泸定桥之类的关键战役。不过,笔者觉得,腊子口那一战,才是真正最危机的关头。
咱们一块回想一下,红军长征中最后一关,比飞夺泸定桥还要危险的腊子口战役,看看当年我辈先烈们,是怎么在绝境中奋力挣扎、寻求生机的。
至暗时刻
腊子口战役是在1935年9月16日这天搞的,地点是在四川和甘肃交界的腊子口一带。
先说说那会儿的情况吧。
在攻占腊子口的前夜,我党刚刚度过了那个历史上最阴暗的一段日子。
红军在长征中四渡赤水、飞夺泸定桥,虽然胆战心惊,但这些不过是外部的难题罢了。
只要我们众志成城,配合正确的路线,就没有什么打不赢的仗。
比如在四渡赤水之前,我们接连受挫,士气低落。不过,开完遵义会议后,中央的头头们都聚在毛主席身边,大家齐心协力,一起使劲,才在绝境中找出了生机。
只要有英明的领导、正确的路线,再加上团结的队伍,就算红军碰到绝境,也还能抓住一线希望,拼一拼。
在腊子口一带,红军赖以支撑生存的那三大根基,竟然出了很大的动摇。
得追溯到三个月前,1935年6月14日那天。
那天,刚刚穿越大雪山中央红军,在四川懋功这个地点和赶来的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合。
兄弟们刚刚重逢的欢喜还没散去,那阴险的野心早已在暗中萌芽。
当初中央红军在湘江遭遇惨败,经过一路上的损失,总兵力也就一万多点儿,而迎接他们的红四方面军则是气盛马壮,阵容庞大,有整整八万人马。
红四方面军,起初是在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红军。
后来,鄂豫皖根据地遭遇蒋介石的围剿,没办法提前长征,一路跋涉了千里,转到了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,继续壮大势力。
红四方面军在这块地方与土豪们展开了斗争,搞土改,经过快两年的努力,部队的规模又重新扩大到八万多。
听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,他们就放弃了大巴山的根据地,转身一路跨越千里,赶到川北高原,与红军会师。
在和中央会师之前,红四方面军对党中央那可是铁了心的,绝对没跑偏。
不过一旦会师了,地方势力强劲而中央力量弱点的局面,搞得两边都挺难堪。
从古到今,一旦出现这种中央强而地方弱的局面,往往都不好结果。
根源就在张国焘那儿,毕竟他不仅是党的一大创始人之一,更是一位曾被列宁接见的党员,经验十分丰富。
因此,起初中央把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鄂豫皖苏区,交到了他的手里。
可是,张国焘这人心里头可是个贼心野望,又加上党中央失去了中央革命根据地,十万红军打到最后,才剩下一万,中央的威信也大大减弱了。
党不得不面对一个生死攸关的艰难时刻,局面变得异常严峻。
张国焘的野心终于难以抑制,屡次向中央提出对权力的要求。
为了稳定红四方面军的局势,中央只能忍让,让步,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,想用这个头衔换取他接受北上的决策。
张国焘起初答应了,但没多久又反悔,声称北上的路走不通,建议让部队南下到四川去拿大米吃。
张国焘这个做法,虽然没直接掌权,但性质比夺取权力还要糟糕得多。
在职场里,基本上都是谁出点子,谁来操作。
负责办事的人,就得听他的指挥,谁掌控了事情,谁就是真正有话语权。
那些表面上的路线之争,实际上都绕不开权力的角逐。
要是当时党中央采纳了张国焘的路线,就相当于他间接拿到了党的最高领导权。
那会儿红军长途跋涉,身心都快耗尽了,不够衣服也吃不饱。而四川可是个天府之国,物产丰富,百姓富裕。
说实话,张国焘提出的这条路子,真是吸引了不少同志们的眼球。
反过来想,毛主席当时走的北上路子,怎么看都觉得没啥希望。
那会儿咱们根本不知道,陕北那块红军根据地还在。对同志们来说,北上基本就是白跑一趟,顶多能逃到苏联,组建个流亡政府,没别的好办法。
这前景和张国焘画的那幅去四川吃大米的蓝图一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这对本来就身子骨虚弱的党中央来说,简直就是雪上加霜。
到最后,张国焘竟然还打算动用武力,派手底下的得力干将徐向前、陈昌浩强行扣留中央领导,坚持南下去。
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著名的密电事件。幸亏这封密电被叶剑英及时截获,毛主席也很快安排应对,让彭德怀带领中央红军提前从陈昌浩等人的队伍中抽身,北上去了。
等到第二天,陈昌浩察觉到局势不对,打算去追赶,结果最终还是徐向前说了一句关键的话:哪有红军攻红军的道理。
这句话避免了一场灾祸,也成了之后两人命运的分界线。徐向前一路晋升,受到重视。陈昌浩的罪责,却跟了他一辈子。
勇夺天险
这事儿就在攻打腊子口之前的13天,就这么发生了。
这个时候,毛主席手里的资本也就只剩下那7000名中央红军了。
要是这个时候不能赶快攻占腊子口,开辟出一条生路,那就说明北上的路子走偏啦。
要是这样一来,大家的心就会乱散,队伍也就带不动了。
其实,权力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信赖,大家相信你有这个本事,所以才把自己的生命财产交到你手里,服从你的指令。
要是真一检验,发现你行不通,权威就会立马崩塌。
这个时候,博古和李德之前的失误让大家看到,中央制定的路线已经屡次被验证走不通了。
还是毛主席靠着那四渡赤水的神奇策略,才算是重新鼓起一点信心。
要是这次攻占腊子口失败了,中央的威信可就彻底垮掉啦。
大家伙们会更加坚决地支持张国焘的南下路线。
不过事后查明,南下这条路,绝对走不了到头。
用刚刚分裂的红军去攻占腊子口,这一仗能赢吗?
腊子口那会儿可是甘肃通往川北的必经之地,整个峡谷沿着南北方向延伸,两侧都是高耸的山峦和悬崖,中间则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道穿梭其中。
在红军到达之前,国民党的甘肃地方军早就把碉堡修到对面对岸,调配了接近一个营的兵力,而且在离腊子口不远的地方,还有甘肃地方军的三个营随时待命,准备支援。
这么一看,兵力布局还挺充足的,加上腊子口那一夫当关、万人难进的地势,真是天险一般的地形。
要想让红军攻占这样的关键地点,可真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。
到底有多难呢?得先在对方那高高在上的火力压制下,得想办法在那急流奔腾的河面上搭建浮桥,真不容易。
接着,我们的队伍得在敌人猛烈的火力打击中,硬着头皮渡过那架起的浮桥。
就算你幸运地过去了浮桥,还得爬上差不多90度的悬崖峭壁,直抵敌人的碉堡,然后攻占那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。
那会儿我军硬是走了千山万水,手里根本没有啥攻坚的装备,就靠着步枪和手榴弹支撑一番。
再说回来,我们刚刚翻越那片大草原,师里的老兵都伤得不轻,部队长期爬山涉水,休整的时间少得可怜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要去完成地狱级别的军事任务,结果真是让人难以想象。
这个事儿,要是不走那条死路,有没有办法绕开呢?
要是我们那会儿的军队一左拐,往西走过青海的话,是能避开那道天堑的。
不过,我们刚刚穿越了草原,部队迫切需要休整和补给,可是沿途青海那一带全是荒无人烟的无人区。要是选择走这条路,不用敌人动手,就靠大自然的力量,咱们就能全军覆没。
不仅如此,那会儿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也挺不合适的。
就在腊子口附近的松潘高原上,胡宗南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已经驻扎好。
红军之前准备沿着松潘高原向北进发,可没想到遇到了胡宗南的猛兵阻挡,不得不绕过千里荒无人烟的大草原,才到达了腊子口。
要是在短时间内突破不了腊子口,被敌人拖在这儿不动的话,一旦胡宗南那边的强大兵力赶到,红军基本上就无计可施了。
毛主席很清楚这场战役关系到整个局势的生死存亡,所以他向部队狠狠地下达了命令:必须在三天之内攻下这仗!
承担这次攻坚战的,可是当年勇夺泸定桥的那支精锐部队——红一方面军第四团。
当时红一方面军的领导人是后来成为聂荣臻元帅的人物,第四团的团长叫王开湘,政委则是日后著名的杨成武将军。
收到毛主席的指示后,三人可没敢掉以轻心,立刻就在当天行动起来,展开攻势。
结果就不用说,这次的局势一目了然。面对这座壁垒森严、难以逾越的天险,红军除了白白牺牲之外,毫无收获。
虽说没取得具体的成果,可在打斗的过程中,大家发现了敌人有个漏洞:不知道是不是时间赶得太紧,还是敌人自己太放松,反正他们的堡垒没有盖屋顶。
要是咱们的部队能爬上那悬崖峭壁,居高临下,估计还有希望把他们的堡垒给炸掉。
要是说攀爬腊子口,可真不轻松啊,走过那地方,就像闯入老虎嘴一样紧张刺激!
就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,一个来自云贵川的小伙子站了出来,真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!
这个小伙子是苗族的,三个月前才加入红军,此前一直跟着爷爷在深山老林采药。爬悬崖峭壁,对他来说简直像家常便饭一样熟悉。
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团长王开湘决定硬拼一把,组织了突击队,在云贵川的带领下,开始攀爬那险峻的悬崖峭壁,拉开了腊子口最后一战的序幕。
9月17日,战斗正式开始,我军主力依旧坚守正面冲刺,吸引了敌人的火力,巧妙地为悬崖上的迂回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让他们顺利爬到了敌人的背后。
在往上爬的途中,一些战士不小心滑落悬崖,有的手里的手榴弹被树枝刮掉,不过最终还是惊无险地爬到敌人头顶上去了。
那会儿突击队的火力也就那么点儿,要是不能一鼓作气把敌人的碉堡给炸毁了,等到敌人反应过来,啥都完了。
偏偏出了个意外,投弹一瞬间空气阻力一作怪,结果手榴弹落点偏了,没有把敌人的碉堡炸垮。
眼看机会就要溜走,战士们咬紧牙关,用自己身体的重量一跃而下,跳入悬崖,借此减轻空气阻力带来的偏差,终于成功摧毁了敌人的碉堡,为红军在绝境中争得了一线生机。
那位被叫做云贵川的小英雄,也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,没能留下真正的名字,云贵川不过是战友们称呼他的外号罢了。
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小角色在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,才成就了我们民族今天的辉煌。
他们虽是平凡的英雄,但却值得我们时时记挂。
天地广阔
腊子口一败,红军的形势就彻底扭转过来了。
我们经过腊子口之后,顺利到达了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。
这里有个绰号叫“长征加油站”,因为它出产药材,商旅很多,是个不算小的城镇。
到这儿一到,筋疲力尽的红军一下子得到了很大的补给。
要说最关键的事,就是哈达铺作为一个商业场所,信息传递得特别灵通。
红军在这里发现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老旧报纸,上面写着一条消息:山西阎锡山派兵去剿灭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。
这让我们感到挺吃惊,原来我党在陕北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红军基地啊。
你说的这个事儿,挺不一般的,居然我党在陕北还藏着这么一块红色根据地,这么重要的事,中央怎么会没打听到呢?
这块根据地之所以特别,是因为陕北的当地人刘志丹、高岗他们,在没有得到党中央的直接支持之前,就自己动手,一点一滴地打下来的。这也是所有红色根据地中,最为不同寻常的一块。
除了挂上一块红色牌匾,他们和党中央的联系其实不算紧密,反倒比张国焘的红四军更有自主性。要不是刘志丹一腔热血,中央一到陕北,可能又要经历一段黑暗时期。
陕北和中央关系不算太紧密,毛主席当然也明白这一点。不过那时我们已经别无选择,要是不向外跑,可能就得出国了。一出国,前途就堪忧,生死、成败都得看斯大林的脸色,他只能押宝相信刘志丹忠诚于党。
于是毛主席下了个决定,放弃出国的念头,转而去陕北闯一条新路。
历史证明毛主席赌对了。自此,中国革命冲过暗流汹涌的三峡,驶向宽阔的河道,而腊子口就是三峡的出口,如果不冲出腊子口,连赌的资格都没有。
一道雄关划分出两个时代,腊子口当之无愧为长征最险之地。
参考资料来源:
《长征》王树增 出版社:人民文学出版社
配资网上炒股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