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1-01 05:07:00

对石林林和丈夫刘美龙来说,眼下这平均亩产750公斤的收成,来得比往年更加不易。先是夏日将近40℃的高温炙烤,再是九月后连日的阴雨侵袭,能稳住这样的产量,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一场胜利。“去年也就700公斤左右。”石林林说。秋收接近尾声,在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金谷家庭农场,夫妻二人却依然忙碌,10月27日这天,他们承包的1500多亩地,还剩下些低洼地块等着最后收完。
姜雯教授和石林林(右)在田间交流。
这片沿黄的沙性土地,过去因结构性差、保水保肥能力弱,一直被看作是增产的“绊脚石”。转机发生在去年,在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、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指导下,石林林第一次用上了“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菌一体化栽培技术”,当年便在这片地上创下了亩产841.8公斤的纪录。姜雯教授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,以“优良品种选择+密植精播+大小行种植+滴灌水肥菌一体化”为核心,实现“滴水出苗、水肥精准按需供给”,有效解决了密植群体质量差、沙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弱,玉米生育期干旱缺水和中后期追肥难,产量难以提升的问题。在沙性土壤上应用后,节水25%、节肥15%、增产15%以上。
正是去年的成功经验,成了他们今年应对异常天气的底气。9月中下旬开始的持续降雨,让许多农户慌了神,石林林心里也直打鼓。抢收吧,玉米还未完全成熟;不收吧,又怕一年辛苦烂在地里。10月4日,姜雯教授的一席话给他们吃了定心丸:“我上地里看了,在棵上站着的棒子一点没受影响,可以再等一周。”
这份耐心的等待,最终在数据上得到了有力的印证。10月23日,200亩全面应用新技术的核心试验田迎来测产。结果令人振奋:亩产高达868公斤,比去年纪录还高出26公斤。“这块地证明,咱们的技术能顶住坏天气,把产量‘托’住。”姜雯教授在现场说道。
相比之下,石林林另外那些尚未全面推广该技术的地块,虽然经历了同样的风雨,也稳住了750公斤的亩产,但两者之间的差距,实实在在地丈量出科技带来的增产空间。“今年这1500亩地里,只有一半用上了专家推荐的精准技术。”石林林捧着试验田里颗粒饱满的玉米棒,语气里既有欣慰也有期待,“试验田的产量摆在这儿,说明咱这沙土地的潜力还大着呢!”
大部分地块收获之后,石林林已经开始整地为秋种做准备。
在附近的冯官屯镇,种粮大户季文洋也凭借类似的科技指导,做出了晚收的明智决定。而对于那些雨前抢收的玉米,镇上则协助调配大功率风扇、提供烘干服务,全力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从今年行情看,玉米收购价与往年持平。尽管经历了连绵秋雨的严峻考验,但石林林、刘美龙这些种粮大户们,凭借科技这把“金钥匙”和一份沉着的耐心,最终在这场秋收逆袭战中,稳稳地锁住了收成,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
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刘明明 彭月勇 曹心怡)
配资网上炒股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