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9-19 06:40:51
三月的证券账户页面静静闪着光,像某种自我嘲讽的道具。我靠在书桌前,听到键盘敲击声敲出一连串数字,仿佛法医对死亡时间的判断——精确到秒,但永远无法掌控全局。你也许以为买指数基金像谈恋爱,要赌对时机、猜测涨跌,抑或凭本事抄底预测拐点。但我四年来惯用的方式其实有点像撒渔网,不靠运气、不讲天赋,只信规则。
我盯着沪深300ETF当天的净值盘,4.12元。有经验的基金玩家喜欢追逐波动,捕捉每一个机会,生怕错过最后一口肉。但我喜欢一开始就画好“网格”:涨3%、跌3%,像给自己的人性拉了一道安全线。不难理解,就像给冰箱贴上便利贴:周一记得买菜,周五别喝可乐。“一旦价格击穿这条线,我就执行分批买入(或卖出)操作。”没有情感挣扎,没什么事后诸葛亮的自豪,也没有“看我神操作”的自我陶醉——甚至,我连盲目自信和恐慌的机会都剥夺掉了。
比如,2023年初在中证500ETF上动网格。规则是3%的间距,每次固定投5000元。净值1.2元时首买一批,跌到1.16元(跌3%)继续加码,跌到1.13元再来一把。三轮下来,平均成本1.16元,比那些一把梭哈1.2元的人低了3%。后续无论是反弹还是反复下探,我的持仓成本都更“体面”。你说这样的纪律操作有多像冷酷的机器?其实只是给贪婪的自己安装了保险,防止“冲动是魔鬼”这句古老遗训不小心应验。
反观我那位朋友,同场竞技,同一只ETF。他不设网格,凭感觉进出。跌了2%加仓,觉得稳了赶紧再加。结果连加四次就没子弹。行情继续下探,却再无力加码——只能在手机前干瞪眼,像某种投资届的“被动伤员”。我们都知道,低点永远在被砸穿后的下一层,真心话讲,不设规矩的人,操作节奏就像无头苍蝇撞玻璃。他的大部分情绪,结结实实贡献给了券商的佣金。
有些玩家认为“高抛低吸”是神仙操作,普通人做不到。其实网格式方法说复杂不复杂,说低级不低级,全靠两点:机械的分批和合适的3%区间。举例,2022年底,纳斯达克100ETF一路走低,1.5元跌到1.455元,第一格买1万元。继续下跌到1.41元再冲进去1.5万,1.37元最后一笔2万。4.5万分三批下场,平均下来成本1.41元。涨回1.5元那天,根本不用等“大牛市”,账面已经是三千多的盈利。如果当初ALL IN在1.5元,现在只剩“活下来”的自我安慰和“早知如此”的懊悔。
有人问,网格要多密?其实1%太密,买入太快。5%太疏,下跌抓不住。3%,像便利贴上的小提醒,既不会频繁打扰你,也不会让你错过打折囤货的良机。我试过很多次,显然这是能控制人性、稳妥盈利的黄金间隔。比大V喊口号强,一切以试错和复盘为证。
不是只进不出,“高抛”嘛,也有一套流程。涨3%卖三成,涨再3%卖四成,最后涨3%剩三成出清。不会贪多,不会追涨。2024年春,我看着创业板ETF一路涨到1.85元,按网格先砍30%,再涨到1.9元又清理40%。行情继续走到1.96元,果断把尾仓抛干净,收益到账时顺手点了烟,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高潮迭起,像下班路过便利店顺手买瓶水。邻居是对照组。买了半导体ETF硬要等15元“整数关口”,14.8元不卖,想赌最后几毛。结果行情回撤,收益灰飞烟灭。“账户盈利不落袋,一切收益等于没有”;这话难听,但经常在牛市吹响收音机的时刻被现实印证。
做“网格式”其实本质就一个路数:用机械规则替代主观感觉。提前画好网眼,行情波动时自动捕捉机会。你不用天天抱着手机焦虑,不用和K线图上演情绪拉扯,更不用在手机里看一堆“下一个拐点”推送,然后自信地将本金葬送在他人的建议里。三年下来,我用这个办法,从未深度套牢,波段盈利大概比一动不动(买入躺平)的多出25%。不是显赫成绩,但特别稳妥。
说实话,“机械分批”这种路数在投资圈其实不性感,甚至有些无聊。很多朋友嫌弃它“慢”,最大问题是赚不到吹牛的素材。可市场其实格外现实,真正最后能活下来的,大多是那些“嫌麻烦但肯重复动作”的普通人,而不是买在最低点、卖在最高点的天才。我自己做法医查案多年,知道“概率击败天赋”这个道理并不只适用于尸检现场。
你当然可以选择“相信天赋”、“相信头条”,但大多数人忘了,世界上唯一可复制的财富管理经验,就是认怂加笨功。每个人都想赶上每一波暴利行情,但其实市场最终总是奖励能控制自己的人,而不是能预测未来的人。
当然,话说一千句,还是得回到一个简单的假设:如果你眼前有一个3%网格,你会像自动投篮机一样,每次都机械执行吗?还是会在行情大涨大跌中悄悄关掉开关、凭本事选时机?有时候,专业背后最大的障碍不是认知,而是情绪。你觉得呢?投资这事,你能机械多久?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配资网上炒股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